职工文苑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秦国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战国之世,流言离间屡见奇效。韩国使者郑国入秦,李斯问及郑国为何出使秦国。郑国说,自己是受韩王的命令来为秦国修一条水渠,平定秦国水患。李斯一眼就看出来,这是疲秦之计。他肯定是想借修渠的名义来消耗秦国的实力,当秦国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渠,疲惫不堪,就没有多余的精力东出。如此一来,韩国便可自保。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逐客令引发了咸阳城混乱,外客们颇感心寒,继而离去,十余里莽莽黄沙,随处可见良士徒行。
所谓秦强之根基,在于真诚招揽能才而引出彻底变法,逐客令一反争贤聚众之道,大失人心,嬴政痛恨不已,更让官员颇为惋惜。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宗亲们索性决定暂且搁置和外客之间的利益相争,与秦王政同心同德,实现秦国东出的夙愿。
李斯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政嬴政下诏废止逐客令,迎外客复归,并让郑国修渠,同时亲自迎接李斯,再加上一番筹谋,便决定借势而为,平息这场“里外纷争”,再无后顾之忧。
那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转折时代,诸侯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混战。正所谓“波谲云诡战国时、七雄并起争天下、四国公子弄风云、三千门客归座下,一朝胜败定乾坤”。秦国实施统一中国的霸业,邻近韩国首当其冲。韩国水工郑国说服了秦国的当政者,在当时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郑国渠。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被韩国当做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了灭亡。
水工郑国学识渊博、虑精思密,才能不在李冰之下。郑国是一个胸怀天下社稷、情系黎民苍生,舍国、舍家的大水工,以规定圆,以矩量方,以准定平、以绳量长短,了解地势面貌,引泾入洛,长渠横贯东西,长约三百余里,完工便可解水旱,消盐碱,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秦国历经六世君王殚精竭虑地经营,终在嬴政手中壮大,扫六合、并天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完成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政府主持动用全国之力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对于秦国农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为秦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引泾灌溉是历代治国安邦之策,也是劳动人民与天奋斗的智慧结晶。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直至后来,郑国渠一直影响到中国最为强盛的汉唐两王朝,因为郑国渠的灌溉,关中富饶的物产供养着京师长安,大汉雄风,汉修白渠,润泽两汉400年,奠定丝路雄风;大唐盛世,唐修郑白渠,灌溉繁华盛景,奏响贞观长歌,文必两汉,诗必盛唐。
历代引泾遗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成年带序列的水利工程遗址,是重要的文物聚集区,是经核实的历史遗产,具有存史、资政、启智、育人的作用。以郑国渠为代表的引泾灌溉工程,因其历史之悠久、修建时间之长、技术之先进、工程规模之大、灌溉效益之高而闻名于世,留下了“得关中者得天下”、“善治秦者先治水”、“善治秦者必治水”的治世箴言,形成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顺应天时、以尽地利、人水和谐、利国惠民”的水文化核心价值观。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连绵不绝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泾惠灌区就能深切的体会到。在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引泾灌溉从秦、汉、唐,继之于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了2200余年,名虽各异,却一脉相承;郑国有创新之功,后代有效法、沿袭之效,从未中断不断发展,是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凸显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灌区在抗御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要加强保护、不断传承、发展好中国水利史的缩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不断提升泾惠灌区水利改革的软实力。紧紧围绕治水兴水实践,大力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瑰宝,切实加强水利遗产挖掘保护,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促使水利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讲好郑国渠故事,赋能灌区水利建设和发展,谱写新阶段灌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