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韶山,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它是伟人成长的故地,亦是人民敬仰的圣地。趁着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12月16日,我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前往这片红色热土。刚下高铁,嘴里就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
乘坐旅游大巴,大约十五分钟,我便到达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远看故居依山傍水,周围清幽静谧、松柏林立、郁郁葱葱。故居正面有一个池塘,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常在此游泳,练就了高超的游泳本领。走近门前,能醒目地看到邓小平同志手书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走进屋内,陈设朴素简单,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故居西侧是南岸私塾,青瓦盖顶、白色粉墙。少年毛泽东启蒙于此、读书两年。此后,他还在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等多处私塾学习。但旧时的《四书五经》早已无法满足少年毛泽东,他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前往湘乡高等小学堂求学。在离开韶山时,他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我初次读到这首诗时,便无比震撼,一个少年怎会有如此坚毅的信心与志向。
沿着故居向西走去是韶山广场,广场气氛肃穆庄重,中央矗立着一尊高6米的毛主席铜像,这座铜像建于1993年。伟人铜像栩栩如生、身着中山装,双手握书卷,目光炯炯有神,眺望远方、庇护着中华,保佑着人民。来到铜像下方,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34岁的毛泽东同志离开韶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决心革命不成功,绝不还乡。面对复杂、迷茫、凶险的革命形势,他提笔写道:“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纵使前路危机四伏,但毛泽东同志却始终怀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直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1959年,66岁的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时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32年间,伟大领袖带领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彻底站了起来。作为共和国领袖,毛主席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陈列着一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毛主席的睡衣,这件睡衣他整整穿了20年,破了补,补了破,补丁叠补丁,竟然缝了73处之多。在毛主席去世后,他的所有遗物由中央办公厅保管,全部稿费上缴作了党费,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产。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作为新时代的党员,一定要继承其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做到勿忘苦难辉煌,无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